伴随比利时毒鸡名满全球的叫--二什么英?
自从1999年5月27日比利时毒鸡事件公诸于众,有个东西的大名在全世界不胫而走。它的普及率,当不会低于1993年的“信息高速公路”,1997年的“克隆羊”,还有1987年的“高温超导”。如果评选“世纪新词”,它应可入闱。
一
这东西据说叫二什么英。
若问它究竟该怎么个写法,众人会莫衷一是。最近见到它的各式各样的大名太多了 :有的用“二噁(口英)”,有的写“二噁英”,有的印“二噁因”。当然还有“二恶英”,用得最多。
若问它究竟该怎么个读法?大家也一定是各执一词。就是同一家电视台,10点钟上班的播音员读成“二饿英”,12点钟值班的就念“二误英”了。直到7月初,播音员们 仍然是“各唱各的调”。
二
听听化学名词专家怎么说。
它的中译名来自英文dioxin,di是英文的词冠,表示“二”。ox是英文里“氧”这个词的头两个字母。大家知道,这东西是苯的衍生物,苯是一种“环状”结构的 碳氢化合物,化学式为C6H6。若苯环上的碳原子被其他原子取代,就成了“杂环”。人们在翻译化学名词时有个约定,即用“噁”来代表“杂环”里的氧。因此,这个加了“口 ”的“恶”字有专业上的意义,兼有意译成分,并非仅是音译。用“二恶英”不正确,因为这里的恶字没有意义,不能表示“杂环中的氧”。
这样看来,这种东西的中文译名,应为“二噁英”。“英”是dioxin一词 里“in”的音译,有的媒体给“英”也加个“口”字偏旁,便无必要了。
读音时,要记得“噁”又是ox的音译。杂环的中文译名应念“半边音”,读作 è(与“饿”同音)。又例如,噻唑也是读半边,念成“赛坐”。看来,读成“二误英”是不对的。
三
在“二什么英”的问题上,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:趋同。有时是大家趋同专家,有时是专家趋同大家。
外地某报记者去采访专家,说话间把这东西读做“二饿英”,记者注意到那位专家 本来是说“二误英”,渐渐地也向自己靠拢了,变成了“二饿英”。
一日在家看电视,主持人正与专家对话,谈一个宏观的科学话题。主持人忽然转到比利时毒鸡事件。专家谈起“二误英”。人们发现,本来读音正确的那位主持人,渐渐也归顺了专家的队伍,变成了“二误英”的人。
大家都不怎么咬文嚼字了,轻易地在“饿”、“误”之间变来变去。
四
在思索“二什么英”的时候,人们会想到翻译的事情究竟应该怎样做。
“恶”有四种读音:è(音同饿),wù(音同误),wū(音同乌),还有一个音是ě(“恶心”的“恶”)。“噁”字的半边是“恶”,而“恶”有这么多读音,究竟该读哪个音?“二饿英”、“二误英”,读音上的纷乱,似乎在向“原创”翻译者发问:当初干嘛选那个多音字呢?如果起始时以“奥”字的发音为基础,用“噢”字来表示“杂环里的氧”,还会有几种读音吗?看来,科技名词的翻译,不仅要避免歧义,还要避免歧音。据说,在台湾,这东西就被翻译为“戴奥辛”,虽是全部的音译,与我们“半音半意”的翻译方法不同,但那个奥字选得好,不会滋生多种读音的麻烦。
五
“二什么英”的现象提醒我们:咬文嚼字的事,还得有人做;咬文嚼字的事,还得做得快;嚼字咬文的事,还得传得广。
人们迫切希望,在科技名词出现歧字歧义歧音等混乱情形时,权威机构和权威人士要迅速公布正确的写法和正确的读法,让大家都知道。
六
专家审读此稿之后,建议将这东西的正确译名和正确读法强调一下,以利推广使用 :
正确的写法是:二噁英。
正确的读法是:“二饿英”。
来源:科技日报 王直华